在线家谱查询提供名字、家谱字辈、撰修者、始迁祖、堂号、字辈、族谱内容简介等查询加入收藏|设为主页

清玉牒

位置:首页 > 家谱大全 > 清玉牒的家谱正文

清玉牒

概述:中国唯一完整保存至今的皇室家谱《清玉牒》,《清玉牒》为清代皇室家谱,堪称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家谱。清玉牒系统记载了清代皇室子孙、女孙的繁衍情况。

  • 清玉牒族谱
    清玉牒族谱

清玉牒族谱的描述:

《清玉牒》分为帝系、宗室、觉罗三个系统,其中帝系、宗室玉牒封面及包装用明黄绫子,觉罗玉牒用红绫。

《清玉牒》首修于顺治十八年(1661),定制嗣后每十年编修一次。至1921年最后一次编修止,有清一代共编修28次。每次按22个名目编修,满汉两个文本,共形成44册。每次编修均从头起,生者朱字,殁者墨书,谱册渐积累厚。

乾隆皇帝为彰显陪都盛京的尊崇地位,于乾隆八年(1743)决定将一份皇室秘籍实录、圣训、玉牒送至盛京故宫尊藏,并决定于沈阳故宫内修建贮藏实玉牒的专门建筑敬典阁。十五年第一次将清代前五朝皇室秘籍送至盛京后,玉牒直接尊藏于敬典阁,此后每届玉牒告成均送盛京,成为定例。

敬典阁共存有26次所修清代玉牒,康熙五十四年及民国最后一次所修玉牒未送盛京尊藏,现均由辽宁省档案馆保管。典敬阁所存清玉牒,咸丰朝之前所修为1250px×2250px的 大开本,咸丰朝起所修为800px×1225px的小开本,只有道光二十七年所修玉牒封皮采用了纸质。其中最厚一册为光绪三十三年(1907)所修列祖子孙竖格玉牒厚达86公分,重90斤。

本馆保存的清代玉牒有满、汉两种文本,共计1070册。玉牒各册型制极不一致,或大或小,大者竟需数人共抬。馆藏玉牒保存完好,无破损、霉烂情形。原藏沈阳故宫敬典阁。

顺治十三年题准,每十年编纂一次玉牒,届时开设玉牒馆,由皇帝钦定正副总裁,下设总校阅官等。平时,凡宗室、觉罗有生子女、继嗣、婚嫁、封爵、授职、升补、降革、死亡等情事,由王公门上及各旗造报宗人府,宗人府据以登记,以为编纂玉牒时使用。有清一代,共编纂玉牒26次,顺治十七年(1660年)为首次,康熙九年(1670年)、十八年、二十七年、三十六年、四十五年各一次,雍正二年(1724年)、十一年各一次,乾隆七年(1742年)、十二年、二十二年、三十三年、四十三年、五十二年各一次,嘉庆三年(1798年)、十二年、二十三年各一次,道光八年(1828年)、十八年、二十八年各一次,咸丰八年(1858年)一次,同治七年(1868年)一次,光绪三年(1877年)、十三年、二十三年、三十四年各一次。玉牒每修数份,分别存于皇史宬、礼部、景山寿皇殿等处。乾隆八年定,将礼部所存一部送盛京宫殿内恭藏,最后确定永存敬典阁内。

玉牒以太祖努尔哈赤之父塔克世的本支为宗室,入于黄册;其叔伯兄弟另支为觉罗,入于红册。玉牒以帝系、列祖子孙、列祖女孙三个系统记载皇族繁衍情况。

帝系:起自肇祖原皇帝爱新觉罗·孟特穆,迄至德宗景皇帝载湉,于每个皇帝名下并列子名宇、行次、封爵,以嗣位皇子居中正对其父皇名下,从中可以看出皇位的缵承及诸子。

列祖子孙和列祖女孙:是将皇帝诸子诸女分别记载,包括其名字、宗支、房次、封赠、生卒年月日及其母、妻或夫、姓氏等。

玉牒是研究皇族人物及皇族人口发展的唯一的材料,价值极高。

尺寸用纸

清玉牒的尺寸有两种,从顺治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661年开始,清玉牒采用的是大尺寸版本,长约90厘米,宽约50厘米,这样的尺码,如果打开来,可以将一个1米见方的八仙桌铺满。到了道光年间,一方面国力日下,另一方面爱新觉罗家族人口大幅增长,受其影响,当时编订玉牒时采用了略小的尺寸,但是长也有50厘米,宽在30厘米左右,即使是后来的缩小版,其规格也远远大于普通书籍。

玉牒用纸非常讲究,全部采用顶级宣纸,玉牒的封面使用绫绢,早期完全采用纸捻装订,后期的玉牒才见有使用麻线的,不管多厚都独立成册,牒册装帧非常精美,这种制作本身就没有想让很多人去随意翻看的。

修订

在清代,玉牒大体每10年编修一次,由皇帝亲自任命编修玉牒总裁大臣。玉牒修成之后,要选一个良辰吉日呈送给皇帝宣布告成。

《清实录》中记载了乾隆九年时的一次玉牒修成仪式。

在选定的日子,太和殿前摆开皇帝出行时专用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车驾仪仗队,朝廷里的王公、满汉文武大臣穿好朝服会齐等候。这时候宗人府的官员从玉牒馆里捧出玉牒,将它安放在玉牒亭里面。

负责编修玉牒的总裁大臣和各位纂修官身着朝服面向玉牒亭行礼。

随后,由皇帝专用的黄伞盖引导,编修官员随行,玉牒亭由专人抬着经由大清门进入天安门,朝中的王公、文武大臣官员在沿途道路两侧跪着迎接。

彩亭被抬到太和殿前,由纂修官双手捧着玉牒送入中和殿,放在早已经准备好的黄色桌案上,总裁大臣和纂修官再次大礼参拜。

之后,身着礼服的乾隆皇帝出场,他恭恭敬敬看了看玉牒,进入太和殿坐上宝座。这时,钟乐齐鸣,宣告玉牒正式告成。

在一系列君臣礼节中,礼部官员把彩亭抬到了乾清门前,等到玉牒由中和殿里捧出来后,再安放回彩亭里,然后经由太和门、协和门、东华门出,送至皇史尊藏。

在《清实录》中,我们也看到了记载玉牒运送到沈阳故宫时的盛况。佟悦说:“玉牒在转运过程中用的是车马,但到了当时的沈阳城门外,就换作由人抬的彩亭了。

权威发布:辽宁省档案馆

出处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清玉牒/12646928

相关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