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家谱查询提供名字、家谱字辈、撰修者、始迁祖、堂号、字辈、族谱内容简介等查询加入收藏|设为主页
位置:首页 > 姓氏故事 > 吕姓氏图片文字图片(吕姓姓氏来历)

吕姓氏图片文字图片(吕姓姓氏来历)

分类:姓氏故事 发布时间:2022-10-20 09:00:49 手机版

1. 吕姓姓氏来历

1、出自姜姓,以国为氏,其始祖为吕侯即吕尚,又称姜子牙。相传上古部族首领神农氏炎帝,因居姜水流域,因以之为姓,称姜姓。后来姜姓羌人发展出四支胞族既"四岳",吕部族就是其中一支。该部落的首领在夏时被封为吕侯,建姜姓诸侯国吕国(在今河南南阳)。春秋时,吕国被楚国所灭,其后子孙以国为氏,称吕氏,史称吕姓正宗。古时,在今河南新蔡,又有一吕国,史称东吕,实为南阳吕国分出的一支。春秋时,东吕为宋所灭,其后裔也以国为氏,称吕氏。2、出自魏氏。春秋时晋国有吕氏,系从魏氏分化而来。3、出自少数民族改姓。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原鲜卑族之代北复姓叱吕氏、叱丘氏改为汉字单姓吕氏。五代后周时又改代北三字姓俟吕陵氏为汉字单姓吕氏。

2. 吕姓的介绍

吕凯泽:和乐,欢乐。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昆虫凯泽,回首面内”。另外,再为你介绍一种方法——纳疑起名,把名字设计成一个问题,此法能使名字发人深思,意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

该法的必要条件是姓名之中出现一个疑问代词。这些疑问代词可以是姓氏,出现在姓名的开头,也可以不是姓氏字但出现在姓名中间,或是用在姓名末尾。如方奚为、陈胡理、林何美、王安石等。

3. 吕姓氏的由来简介

姓吕的祖籍在河南省。

吕姓发源地应在今河南省南阳西一带,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吕姓繁衍应在今陕西西安、及山东东平、寿张,安徽寿县、凤台县等地。

吕姓出自姬姓魏氏。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外逃,追随人员中有个叫魏犨的人,又称魏武子。重耳回晋国当上国君后,便封魏犨为大夫、魏犨的儿子魏锜在吕、厨两地有封地,大家就叫他为吕锜。吕锜的子孙就以封地为氏,称吕氏。吕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四十三位姓氏,尤盛于山东和河南地区。

当今吕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o.46%,总人口大约在570多万。

4. 吕姓氏的由来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脊骨形,是“膂”的本字。本义:脊梁骨)

2、同本义。“膂”的古字

3、我国古代音乐,十二律中的阴律,有六种,总称六吕

4、通“旅”。客舍

5、古国名 [Lǚ state]。故地在今河南省南阳西。周时赐姓姜。春秋初年为楚所灭

6、吕县 [Lǚ county]。春秋宋邑。在今江苏省铜山县东南

7、吕州 [Lǚ prefecture]。春秋晋邑。在今山西省霍县西南

8、姓。

如:吕仙(吕洞宾);吕望(周朝开国功臣姜子牙)

扩展资料

词语解释:

1、吕牙

[lǚ yá]

即 吕尚。因其字子牙故又称吕牙。

2、律吕

[lǜ lǚ]

古代用竹管制成的校正乐律的器具,以管的长短(各管的管径相等)来确定音的不同高度。从低音管算起,成奇数的六个管叫做“律”;成偶数的六个管叫做“吕”。后来用“律吕”作为音律的统称。

3、阴吕

[yīn lǚ]

即六吕。

4、诸吕

[zhū lǚ]

指汉代吕后的亲信吕产、吕禄等。

5、吕剧

[lǚ jù]

山东地方戏曲剧种之一,腔调由山东琴书发展而成。

5. 关于吕姓的资料

中国见于文献的姓氏有5662个,其中单姓3484个,复姓2032个,三字姓146个。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中国上古时期著名的八姓:姬、姚、妫、姒、姜、嬴、姞、妘。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姜姓还是今天中国的许多姓氏如吕姓、谢姓、齐姓、高姓、卢姓、崔姓等的重要起源之一。姜姓在当今以人口排名的中国百家姓氏中居于第60位。妘起源于帝喾高辛氏;嬴起源于少昊金天氏; 姚 、妫同源,都是起源于帝舜;姒起源于大禹。此外,部落首领之子亦可得姓。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属二姓。祝融之后,为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八姓,史称祝融八姓。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氏的出现,记录着人类历史脚步迈进阶级社会。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扩展资料:姓氏命名1、以姓为氏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母系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2、以国名为氏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皆成为常见姓。3、以邑名为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姓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如春秋晋国荀首采邑于智(今山西永济市),其后别为智氏。据统计,以邑为氏的姓氏近200个。如尹、魏、韩等。4、以居住地为姓传说上古时代虞舜出于姚墟,便以姚为姓。春秋时代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便以东郭、南郭等为姓。5、以先人的字为氏出自此条的姓氏很多,据统计有五六百个,其中复姓近200个。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以林姓传世。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其他如高、刁、公、施等。

6. 吕姓氏的来源

1、出自姜姓,以国为氏,其始祖为吕侯即吕尚,又称姜子牙。相传上古部族首领神农氏炎帝,因居姜水流域,因以之为姓,称姜姓。后来姜姓羌人发展出四支胞族既"四岳",吕部族就是其中一支。该部落的首领在夏时被封为吕侯,建姜姓诸侯国吕国(在今河南南阳)。春秋时,吕国被楚国所灭,其后子孙以国为氏,称吕氏,史称吕姓正宗。古时,在今河南新蔡,又有一吕国,史称东吕,实为南阳吕国分出的一支。春秋时,东吕为宋所灭,其后裔也以国为氏,称吕氏。

2、出自魏氏。春秋时晋国有吕氏,系从魏氏分化而来。

3、出自少数民族改姓。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原鲜卑族之代北复姓叱吕氏、叱丘氏改为汉字单姓吕氏。五代后周时又改代北三字姓俟吕陵氏为汉字单姓吕氏。 

7. 姓吕的姓氏来源

关于吕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

  出自姜姓,以国为氏,其始祖为吕侯即吕尚,又称姜子牙。相传上古部族首领神农氏炎帝,因居姜水流域,因以之为姓,称姜姓。后来姜姓羌人发展出四支胞族既"四岳",吕部族就是其中一支。该部落的首领在夏时被封为吕侯,建姜姓诸侯国吕国(在今河南南阳)。春秋时,吕国被楚国所灭,其后子孙以国为氏,称吕氏,史称吕姓正宗。古时,在今河南新蔡,又有一吕国,史称东吕,实为南阳吕国分出的一支。春秋时,东吕为宋所灭,其后裔也以国为氏,称吕氏。

  出自魏氏。春秋时晋国有吕氏,系从魏氏分化而来。

  出自少数民族改姓。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原鲜卑族之代北复姓叱吕氏、叱丘氏改为汉字单姓吕氏。五代后周时又改代北三字姓俟吕陵氏为汉字单姓吕氏

8. 吕姓氏介绍

“吕”,普通话读音为lǚ,最早见于商朝甲骨文时代,在六书中属于象形字。“吕”的基本含义为中国古代音乐十二律中的阴律,如吕律;引申含义为姓,如吕仙、吕望。

在日常使用中,“吕”也常做名词,表示脊梁骨。

“吕”,初见于商朝甲骨文时代,这是“膂”的本字。字形像两块脊骨相连的形状。后来“吕”字用于古代音乐十二律的名称之一,本义是消亡,后来陆续在商朝金文、楚系简帛、秦朝小篆中发现,“吕”字简体版的楷书从《说文》演变而来。

9. 吕姓的历史

吕柟(1479年—1542年),字大栋,又字仲木。正德三年(1508年)考取戊辰科一甲一名进士(状元)。

曾任国子监祭酒,官至南京太常寺少卿。师事薛敬之,与湛若水、邹守益主讲三十余年。吕柟因居泾水之阳,别号泾野,学者称泾野先生。吕柟考取状元之前,各类史书文献记载甚多,记述吕柟家境并不富裕,但吕柟很勤奋,历尽多年艰辛,终于苦尽甘来,他著述宏富,有《周易说翼》《尚书说要》《毛诗说序》《礼问内外篇》《春秋说志 》《四书因问》《史约》《小学释》《宋四子钞释》《寒暑经图解》《史馆献纳》《南省秦藳》《泾野诗文集》《泾野子内篇》《泾野集》等。明万历间,孙祖训汇编《明状元图考》中有图一幅,刻画吕柟读书之情景,特录之,供后人欣赏,同时激励后辈读书、求学以吕柟为范,必将成为栋梁之材,为国贡献,为乡争光。

吕柟家住高陵东街,去世后,葬于城东北隅祖茔,这是县人共知的。但近来翻阅关于吕柟其他资料时,发现吕柟祖茔有两处,一就是县城东北隅,二是先祖祖茔在奉正原。由此,对吕柟家族邸宅、陵墓有新的见解和推断,以供大家深入研究。

10. 关于吕姓的来源简介

历史来源 

 1、出自姜姓,以国为氏,其始祖为吕侯即吕尚,后世俗称姜子牙。相传上古部族首领神农氏炎帝,因居姜水流域,因以之为姓,称姜姓。后来姜姓羌人发展出四支胞族既"四岳",吕部族就是其中一支。该部落的首领在夏时被封为吕侯,建姜姓诸侯国吕国(在今河南南阳)。春秋时,吕国被楚国所灭,其后子孙以国为氏,称吕氏,史称吕姓正宗。古时,在今河南新蔡,又有一吕国,史称东吕,实为南阳吕国分出的一支。春秋时,东吕为宋所灭,其后裔也以国为氏,称吕氏。

  2、出自姬姓魏氏。春秋时晋国有吕氏,毕万之后,为魏氏小宗。

  3、出自少数民族改姓。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原鲜卑族之代北复姓叱吕氏、叱丘氏改为汉字单姓吕氏。五代后周时又改代北三字姓俟吕陵氏为汉字单姓吕氏。

迁徙分布

吕姓播迁频繁,分布比较广泛。南阳吕国灭亡后,部分遗民被迁至今湖北蕲春。新蔡吕国亡国后,遗民主要分布今河南南部及安徽北部。齐国吕氏在康公失国前已散居韩、魏、齐、鲁之间,其后子孙有在陕西、甘肃发展繁衍的。两汉时期,吕氏还分布于今河北、山西、内蒙古的一些地方。东汉末年,西阳人吕范,避乱移居寿春(今安徽寿县),三国时,蜀汉不韦人吕凯、魏任城人吕虔均有后裔徙居河东(今山西 永济县西南)。南北朝时,今浙江、江苏的不少地方均有吕姓居民。北宋初,吕氏有一支徙居福建,分布于泉、漳二州,后有部分移居广东。自清代康熙年间开始,闽、粤吕氏有多支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一些人远徙海外,分布于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泰国、文莱、越南、美国、加拿大等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