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蒲姓氏的历史名人
百家姓蒲姓与浦的区别就是两个姓氏虽都读pu,但是代表着两个截然不同的的姓氏,这就是我们中华文化的深奥之处,区别在于是两个同音字的姓氏。蒲姓在我们国家总人口有约64万人排全国人口总数的199位。浦姓约有18万人,排全国总人口336位。
2. 蒲姓氏的历史名人是谁
1、来源于封邑名。相传夏朝时舜帝的子孙被封在蒲坂(今山西省永济西蒲州一带),于是他的子孙就把封邑名“蒲”作为自己的姓氏。 2、来源于一种称为蒲草的植物。东晋时期怔北大将军、冀州刺史蒲洪后改为苻洪的家中有一个水池,里面长了茂盛的蒲草。很多人看到以后都感到奇异,于是人们就把他家称为蒲家。得到蒲姓。 3、出自少数民族,扈氏的后代,同样来源于蒲草。据十六国春秋《前秦录》载,古时西羌族的扈氏酋长的家中有一个池子,其中生长的蒲草长约五尺,节子象竹节一样,为时人所异,人们于是把酋长一家称为蒲家,后来他们家也以蒲为姓。又据据《路史》的记载,蒲姓出自姒姓,是有扈氏的后代,世袭为西羌的酋长。 4、出自中东人后裔。
3. 关于蒲姓的历史名人
浦代英,原名浦黛英,云南宣威人,浦在廷之女,1937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7年,任哈尔滨军工职工医院院长。
1949年,在东北军工局卫生处任科长。
1954年任大连军工疗养院院长。
1958年,调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任副所长兼党支部书记。
1958年12月任中国科学院云南分院院务委员会委员。
2001年5月1日病逝。
4. 蒲姓的起源及有哪些名人?
一、黄姓由来
1、出自嬴姓。据《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所载,黄姓为陆终之后,其后建立黄国,后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帝舜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叫伯益,是“帝颛顼之苗裔”,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姓嬴氏。传说伯益的后裔有14支,既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赵氏、合称嬴姓十四氏。其中的黄氏大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因被周朝封为子爵,又称黄子国。春秋时期,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黄被楚灭。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就是黄氏。
2、出自金天氏之后。据《古今姓氏书辨证》所载,黄氏起源于金天氏之后。台骀是上古时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世代为水官之长,颛顼时受封于汾川,后世尊为汾水之神。春秋时,台骀的后人曾建立沈、姒、蓐、黄诸国,后来都被晋国灭掉了。其中黄国公族子孙以国为姓,成为黄姓。
3、据《东夷源流史》所载,远古颛顼时代,黄人从河南黄水西迁到山西汾水下游,建立黄国,以国为姓。陆终。上古时期火神祝融(掌管火的官)吴回之子。后其继任祝融。周代时,其后被封于黄(今河南省潢川西十二里),建立了黄国。黄国后来被楚国所灭,其后代子孙分散到了各地,他们不忘亡国之恨,遂以原国名为氏,称黄姓。并尊陆终为其得姓始祖。
4、出自他姓改姓。上古时代及后朝的王、陆、巫、吴、金、范、丁皆有改为黄姓者。
5、出自回族中的黄姓来源有二:
① 今福建省泉州市的少数蒲姓回族为避元代“反色目”的诛杀而改黄姓。但由于出自不情愿,放将黄姓故意写成“苗”(莆)字,因苗(莆)与蒲同音,若被人发觉,落下加上两点就是黄字,久之便成了“黄”姓。
② 元代黄姓取阿位伯穆斯林女子改姓伊斯兰教,其后裔融于回族并姓黄。黄姓回族主要分布在福建、四川、河南、宁夏部分地区。
6、黄渊
黄渊始祖主要流行于江西、福建、云南等省的一些地区,如云南威信谱在“渊”字条下明言:“世谱录渊公为一世始祖。”又引《十朋谱》之语:“渊公字好善,迁居黄岗之地,子孙多以公为始祖。”
二、黄氏名人
黄歇 游学博闻,楚考烈王以之为相,封为春申君。相楚二十余年,食客三千多人。娶李园之妹,知其有孕,纳于考烈王,生幽王。后李园用事,忌春申君,遂伏死士于棘门刺杀之。
黄霸 (前170~前51)字次公,西汉淮阳阳夏人。少学律令,武帝末,补侍郎谒者,历河南太守丞,时吏尚严酷,而霸为政宽和。尝从经学家夏庚胜治尚书。官至丞相,封建成侯,卒谥定。
黄香(18-106年)是我国东汉时期的一位文化名人。他为官的品位并不高,最高职务是魏郡太守,大约也就是一个四品官员。但他生命历程中有两个亮点:一是他9岁时,母亲去世,他对父亲格外孝敬,夏天他将床枕扇凉,冬天用身体把被褥温暖后,才让父亲安睡;二是他很小的时候,便广泛阅读儒家经典,精心钻研道德学术,能写文章,当时京师称誉为“天下无双,江夏黄童”。汉章帝还曾特许他到宫中藏书之所东观读书。孔子曾说:“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尊敬长辈,友爱兄弟,是做人的根本。黄香的这种品行正符合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标准。旧传元代郭守正挑选了历史上的二十四位孝子,辑成《二十四孝子》一书,作为做人的楷模,黄香名列其中。因此,自明清以来,黄香一直被人们所推崇。
5. 蒲姓的历史名人简介
蒲裔子。蒲姓家族是虞舜的后裔。《万姓统谱》记载,舜曾建都蒲坂,所在地在如今的山西省永济西蒲州一带,他的子孙后来又被封在这里,后代中就有以受封地名为姓的,而称蒲氏,望族出于河东,故蒲氏后人奉虞舜为蒲姓的始祖。在研究蒲姓渊源的很多人都认为宋末明初时期福建泉州的风云人物蒲寿晟、蒲寿庚、蒲寿度三兄弟是阿拉伯人的后裔(但已融入华族),信奉伊斯兰教,日本的学者也这样认为。
6. 蒲姓氏的历史名人有谁
1 蒲元:三国时期蜀国人,是刘备的大臣。是一个铸造刀的能人。相传那时的西南民族很善于铸造刀,蒲元就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他为诸葛亮铸造3000把刀,他说汉水不能使刀很锋利,于是派人去蜀江取水。水取来以后,他告诉取水人说这水要是不纯就不能用,取水人说是纯水,蒲元用刀划了一下水就断定其中有八升不是蜀水,取水人马上承认了。后来重新取回蜀水,打造的刀子果真锋利无比。 2蒲殿俊:字伯英。四川广安人。光绪三十年进士,后留学日本。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革命家、社会活动家。为中国的进步作出了贡献。晚年隐居家乡,退出政治。民国23年在北平逝世。终年59岁。 3蒲宗瑞:明代有名的县令,字信之,永州人。作官的时候爱民如子,留下了很好的口碑,因为疾病退居乡里。回去的路上,碰到强盗,将他的行李抢去,才发现只有一个竹笼的东西。由此可知他作官的清廉。当时他被称为清白令。 4蒲国宝:宋朝状元。对宋朝很忠诚,进入元朝以后不再做官。对经史很有研究。 5蒲尧元:宋朝时期的泰和知县,福州人。绍兴进士,为官清廉,他的俸禄要得很低,经常数月不吃肉。
7. 蒲姓氏的历史名人有哪些
蒲(Pú)姓起源出有四:
1、来源于封邑名。相传夏朝时舜帝的子孙被封在蒲坂(今山西省永济西蒲州一带),于是他的子孙就把封邑名“蒲”作为自己的姓氏。
2、来源于一种称为蒲草的植物。东晋时期怔北大将军、冀州刺史苻洪的家中有一个水池,里面长了茂盛的蒲草。很多人看到以后都感到奇异,于是人们就把他家称为蒲家。得到蒲姓。
3、出自少数民族,扈氏的后代,同样来源于蒲草。据十六国春秋《前秦录》载,古时西羌族的扈氏酋长的家中有一个池子,其中生长的蒲草长约五尺,节子象竹节一样,为时人所异,人们于是把酋长一家称为蒲家,后来他们家也以蒲为姓。又据据《路史》的记载,蒲姓出自姒姓,是有扈氏的后代,世袭为西羌的酋长。
4、出自中东人后裔。宋、元时期,西域阿拉伯人东来经商居住后,即有以蒲作为汉姓的。 得姓始祖:虞舜。蒲姓家族是虞舜的后裔。《万姓统谱》记载,舜曾建都蒲坂,所在地在现在的山西省永济西蒲州一带,他的子孙后来又被封在这里,后代中就有以受封地名为姓的,而称蒲氏,望族出于河东,故蒲氏后人奉虞舜为蒲姓的始祖。
8. 关于蒲氏的历史名人
《百家姓》成文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
其中蒲姓排在第269位。
蒲姓出自远古舜帝之师蒲衣,属以先祖名字为氏。舜帝时,十八岁的蒲衣为舜帝的老师,他成天穿着用蒲草编织的衣服,被称作“蒲衣子”。后舜帝要将天下送与他,他不接受,就离开舜帝隐居起来。在蒲衣的后裔子孙中,就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蒲衣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蒲氏、衣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蒲姓名人:
1、蒲松龄(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济南府淄川(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清代杰出文学家,优秀短篇小说家。
2、蒲远犹,宋代四川西部人,其诗词书法皆精,在宋代被誉为川西大儒,有子蒲元礼、妹蒲幼芝(宋史中作蒲芝),俱是北宋著名文学家。
3、蒲殿俊(1875—1934),四川广安人,辛亥保路运动的主要领导人。1904年参加殿试,中进士,被授职主事,1905年公派日本留学。1909年蜀人公推蒲殿俊任四川咨议局议长,同年8月北京成立全国咨议局联合会,蒲殿俊被选为联合会副主席。1934年因病逝世,终年59岁。
9. 蒲姓历史人物
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亦作姜尚,中国著名历史人物,商末周初人。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别号飞熊,因其先祖辅佐大禹平水土有功被封于吕,故以吕为氏,也称吕尚。
相传姜子牙72岁时在渭水之滨的磻溪垂钓,遇到了求贤若渴的周文王,被封为“太师”(武官名),称“太公望”,俗称太公,被周武王尊为“师尚父” 。
姜子牙辅佐武王伐纣建立了周朝,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纣的首席智囊、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
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法、兵、纵横等诸子百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姜太公后裔姓氏繁多,大致上有以下姓氏:主要有姜姓、吕姓、丁姓、高姓、齐姓等五大姓氏,还有卢姓、邱姓、丘姓、庆姓、贺姓、桓姓、查姓、柯姓、年姓、浦姓、柴姓、崔姓、骆姓、章姓、聂姓、国姓、高堂姓、太公姓、卢蒲姓、淳于姓、厉姓、易姓、青姓等等。
10. 蒲姓氏的历史来源
夏朝时,舜帝的后代被封在蒲邑(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建立了蒲国,后来蒲国的王族就以封地名为姓氏,称为蒲氏,是今天蒲姓的起源。
又有一支起源。
春秋时期,帝少昊的后代有封地在蒲(今山西省隰县北),后建立蒲国,蒲国王族的后代称为蒲氏。
远古时蒲草可当食物,长老后可织衣编席。
蒲草多生在水边,被看作是吉祥之地。
所以在一些说法中蒲姓的起源和蒲草有关。
11. 姓蒲的历史名人有哪些
林氏历代名人
历代名人
西周
林坚林载林磋林虎林光林相林玄林凤林翊林苌
春秋
林长林考林回林贞林英林乾林保林隽林宏林类
林繇林既林雍林敏林楚林放林辅林立
战国
林通林不狃林欣林仪林抚林鸾林世元林伯林皋林宣
林微林芳林玮林韶林雅
秦
林治林亮
西汉
林宪林挚林纂林辟疆林别林吉林述林良林常观林公
林车林凭林尊林高林苗林鉴林宁林金林重林秉
林袭
东汉
林熹林谟林恂林就林邈林横林道林永林肇林封
林农林礼林衮林祗林胡林谭
三国
林池林泰林川林豫林奢林玄峻林玄峻林冠
晋
林玉林逢勋林惠勋林奇勋林殊勋林忠勋林显林业林礼林隶
林懋林禄林景林逻林绥林详林汉林群林格林熙
林靖之林遂之
隋
林元次林茂林孝宝林士弘
唐
林文强林文济林国都林玄泰林万宠林鶠林韬林披林昌林苇
林藻林著林荐林晔林蕴林蒙林迈林既林恕林应
林萍林尊林攒林登林游楚林游道林希邱林肃林琨林礼
林逋林贽林贵林宝林璠林伸林偃林伯成林希业林弼
林赏林涛林清赵林洋林晔林益林明林庭珉林昭仪林实
林惠林凭林总林悫林愿林逊林俞林思林滋林勖
林简言林慎思林嵩林庭甲林延皓林言林恩林甸阳林谞林修
林珝林翘林翊林翱林旻林穆林裕林混元林有鉴林杰
五代
林鼎
林无隐
林安林仁肇
林尚清
柴皇后
柴荣
柴宗训
柴穆
北宋
林默
林特
林绪
林杞
林逋
林通
林悦
林巽
林积
林德新
林正华
林伸林广林舍
林概
林希
林旦
林豫林师说
林师益
林虑
林从周
林从世
林殆庶
林太素
林太徵
林太易
林太蒙
林石
林之奇
林谟
林深之林雱
林昆
林欣
林钦
林迪
林敏功
林干
林景渊
林景佑林景默林景辉林景大林景元林景贞林景亨林景瑞林之平林宋卿
林安上林子立林勋林搏林表民林灵素林冲之林郁林震林霆
林摅林孝泽林积仁林亿林洪林伯修
南宋
林遹林季仲林叔豹林孝渊林保林枅林栗林大中林湜林一鸣
林守威林国钧林豕林安宅林鼐林光朝林亦之林用中林大春林夔孙
林学蒙林宪卿林文之林文昭林琰林藏林梦英林肃林仲麟林公洽
林之冲林祖洽林次龄林公玉林宗放林仲虎林略林师点林有之林彦掞
林磻林蒙亨林岜林时林盘林釜林壮行林希逸林彬之林津龙
林泳林公一林耕林以辨林琦林颐寿林洪范林仲嘉林宗道林大有
林公遇林駉林景熙林玉林椿林空斋
元
林桂方林雄林起宗林泉生林兴祖林禄林闾林济孙林亨林恺祖
林镛林春山
明
林弼
林圭
林鸿
林祖林驽
林士敏
林嘉猷
林瑜林硕
林凤毛
林节高
林志
林时林环林文亨
林文秩林文稖
林长懋
林震
林彬
林文林聪
林京林鹗林雍林奂林春林章林应禧林天骏
林同林棨
林良
林大猷林璧林正林俊林瀚林泮林廷选
林廷玉林廷献林廷枊林夔林达林钺林有孚林文俊
林富
林鸣鸾
林大辂林炫林黼
林希元林应标林云同
林公辅
林应亮
林廷机
林大钦
林洙林奇材
林润
林士章
林燫林烃林道乾林仕甲林凤
林载贽
林熙春林而廷
林奇棻
林承芳
林尧俞
林钎
林欲楫
林之兰
林春
林国祚
林鸿林时詹
林有麟
林郊
林仲宪
林用
林景时林有台林兆恩
林如楚
林章
林垐林存祥
林元真
林彦圭
林思奇
林璧
林东冈
林以义
林文友
林长生林谞林道飞
林时
林芝
林森
林澜林潮
林淦
林芝
林曰本
林铭林宗
林完
林儒
林傅
林宣林(埠火旁)
林渠
林应龙
林大桢
林凤华
林景旸林悌
林罗山林秉汉
清
林清德林起宗林凤林起龙林兴珠林熊林晋林侗林皋林佶
林亮林淇林景拔林蒲封林以宁林光(上曰下洽)林光甲林树藩林明伦
林锺傅
林诞禹林有席林大宏林爽文林大宏林之华林清林伯桐林春溥林汝谟
林则徐林懋铎林联桂林懋祺林召棠林杞林昌彝林寿图林鸿年林祗曾
林辉健林启容林福祥林凤祥林绍璋林彭年林文察林绍年林泰曾
林永升
林履中林颖启林俊林彩新林正扬林自清林肇元林达泉林森林林国祥
林昆冈林平侯林国华林维让林维源林懋樾林旭林黑儿林朝栋林廷杰
林启林启东林圭林谦光林文贞林光旭林庆澜林盛初林文林西惠
林修明林尹民林觉民林冠慈林基逵林少猫林本裕林崧祁林开燧林森
林元俊林彦起林孝策
林远期
林立振
林立本
林金英
林炳南林懋柱林玉友
林枫林庆森
林于暹
林栋林端林瑞恩林岳林衍源林佩琴林芝本
林珍林逸林大文
林元林志逊
林之瀚林之选
林栋云林芝茂林荣安
林孝鼎
林明春
林愈蕃林伯光林毓璠
林友能
林庚盛
林天佑
林芳芝
林世珍
林乙照林球元林泉林桂华林菁林李林宠林有炳林霔林鸿
林兆禄林从直林承藻林继侨林石林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