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家族的祖宗是谁
李利贞(公元前1069年—公元前992年),原名理利贞,逃至苦县将“理”改为“李”,后被尊称“李姓始祖”。他是老子(李耳)的祖先,到上古帝王颛顼之后皋陶后代理徵,字德灵,封为中吴伯,在殷纣王时任理官,因执法如山,忤逆商纣王的旨意,招来杀身之祸。家族面临株连危险。
妻契和氏携幼子利贞出逃,到伊侯之墟,饥渴交侵,摘路旁树上李子充饥才得生存,最后到豫东地区的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东)。
一感李子活命之恩,二为改姓避难,所以理利贞改姓李利贞,后迁徙定居陇西。从此李氏延续万代,繁衍发达而成中华第一大姓。
李氏家族是谁的后代
1、源于嬴姓和姚姓
源于嬴姓和姚姓,出自黄帝之后颛顼帝高阳氏的后裔理徵和舜帝姚姓的后代结合的后代,或出自老子李耳,属于以官职名为氏。
2、其他来源
源于改姓、赐姓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平定哀劳夷后,曾赐当地各少数民族以赵、张、杨、李等姓。 北魏鲜卑族有复姓叱李氏,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全面汉化政策,改为汉字单姓李氏。 在回族姓氏中,有不少姓氏是历代皇帝赐予的姓,如李、达、答、张、白、沐、陕、郑、朱、金等姓。回族李氏是七世纪以来少数波斯人和阿拉伯人来中国并定居;十三世纪以后又有一部分中亚细亚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迁入中国,他们在与汉、维吾尔、蒙古族相处的过程中形成回族,又称“回回”。李氏在回族中所占比例较高,有些直接来自古波斯或阿拉伯,如五代前蜀词人李珣,其祖先就是波斯人,来中国后留居梓州(今四川三台)。
少数民族李姓 苗,壮,白,蒙古,回族等都有李姓
李氏祖先是谁?
李姓出自黄帝,其始祖皋陶是黄帝孙颛顼的后裔。《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出自嬴姓,皋陶之后,世为大理,以官命族为理氏。”
皋陶任理宫,即掌管司法的长宫。
《史记》记载他主持制定了五种刑罚,并依照罪行的轻重来量刑治之,还对不用五刑的罪人分等流放,使天下人心信服。
皋陶之后,历虞、夏、商,26世为理官。按古人以官为氏的习惯,故称呆陶及其后裔为“理”氏。 以理为氏,后来为什么又变成了“李”呢?原来,以官为氏的理氏,传至理征时,任商纣玉的理官,时纣王昏庸无道,理征执法不阿,为纣玉所不容。
理征罹难,理氏家族将面临灭族之灾。
理征之妻带幼子利贞逃至伊侯之墟(今河南)避难,饥饿不堪,只见树上结有“木子”,便采来吃,母子得以活命。
其后,利贞为防追捕,不敢姓理,感念“木子”救命之恩,遂改为“李”氏。“木子”,正是李树的李子。 史籍记载,李氏郡望有13个,即:陇西、赵郡、柳城、略阳、鸡田、武威、代北、高丽、范阳、渤海、西域、河南、京兆等。其中,陇西与赵郡这两支郡望名声最大,今天下李氏多出自这两支。“陇西”,是李氏的发源地,在今甘肃境内。据《人民日报》(1992年8月27日)报道“李氏根基在陇西”,已正式批准在陇西修复李氏“陇西堂”。现在,泉州城乡乃至台湾、东南亚的李氏人家,大都在大门匾额上镌刻着“陇西衍派”,以示不忘祖源。 二、李氏入闽 李氏入闽,始于唐代,《漳州府志》记载:“李伯瑶者,固始人,随陈元光开漳州”。台北《李氏族谱》也载:“先世光州固始人,唐末随王潮入闽。”
还有《燕楼派家谱》云:其先世唐时居燕京东角楼,宋元间有李善浦到福建泉州做官,便把家安在同安(属古泉州),这支李氏,在台湾李氏中人数最多。 陇西李氏入阁,在宋代出了大名鼎鼎的李纲。李纲是宋代的著名的主战派,官至丞相,作出重大贡献。
李纲的先祖是唐朝宗室,避难入居福建邵武,其裔孙有李珠者,生五子: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其中李火德之后裔,人数最多,远播于海内外,被尊为南方陇西李氏的一大始祖,亦被称为闽台始祖。 值得特别一提的是,李氏入闽最早的一支是唐朝江王李元祥,据永春《官林李氏族谱》载,李元祥封于闽越,其后裔或居南安,或迁沙县,至18世有一支派徙于永春,卜居官林。今官林李氏蔚为大族,并播迁台湾、海外。
李氏家族祖先是哪里人
李姓出自嬴姓,颛顼的后代皋陶,在尧舜时担任掌管刑狱的理官,他的子孙世袭了“大理”职务,并以官为姓,称为“理氏”。商代末年,皋陶后代理征因办案公正,得罪了纣王,被暴君无故处死,其妻带着儿子利贞逃难,一路上以木子为食才得以活命。为了不忘这段蒙难的历史,利贞的母亲决定将“理”姓改为“木子”构成的“李”姓。李利贞从而就成了李姓的得姓始祖。李氏是中国第一大姓氏,人口近一亿人,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九四。同时也是华人以及世界第一大姓,人口超过1.2亿人。
出自嬴姓
传说皋陶也叫咎繇,是上古东夷族首领少昊氏曾孙。商朝末年,皋陶后裔理征因直谏纣王而被杀害。其妻契和氏携幼子利贞外出逃难,走到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伊侯之墟”(也就是伊侯曾经居住过而后已经荒废了的地方)时,母子二人饥饿难忍,疲惫不堪,幸好契和氏发现附近树上结有一些“木子”,母子二人靠吃野果保全了性命。后到豫东,在离淮阳不太远的苦(gu)县(治所在今河南鹿邑东)安家落户。为感激“木子”保命之功,同时为躲避纣王追缉,又因皋陶曾任尧、舜的大理之职(掌管刑法的官),理、李同音通用,自利贞开始改理氏为李氏。
改姓
三国时,诸葛亮平哀劳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北魏鲜卑族有复姓叱李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政策,改为汉字单姓李氏。唐李思摩,原为突厥颉利(东突厥)族人,名阿史那思摩,唐太宗李世民赐为李氏。李嘉庆,本蛛鞘族人,姓茹,名常,徙幽州,为朔方部将,以战功赐姓李,更名嘉庆。李国昌,本朱邪氏,名赤心,沙陀突厥酋长朱邪执宜之子,因随从康承训击败庞勋起义军有功,被赐姓李名国昌。另有回族李姓、苗族李姓、壮族李姓、瑶族李姓、白族李姓、畲族李姓、犹太人李姓等。
赐姓改姓
唐朝大规模赐姓,是李氏宗族庞大的转折点。受唐朝赐姓者,见诸史籍之人颇多。据《路史》及《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徐氏、邴氏、安氏、杜氏、胡氏、弘氏、郭氏、麻氏、鲜于氏、张氏、阿布氏、阿跌氏、舍利氏、董氏、罗氏、朱邪氏,皆以立功被赐国姓李氏。
始祖:李利贞
李姓从形成时起,族人世居今河南鹿邑一带,春秋时期的李耳,是正史中立传的第一个李姓人物。据《新唐书》记载:李姓始祖李利贞娶陈国契和氏家的女儿,生子李昌祖,后在陈国任大夫,住在苦县。李昌祖的儿子叫李彤德,彤德的曾孙李硕宗,被周康王赐采邑于苦县。其后代分出两支,一支在陇西(治所在今甘肃临洮),为陇西房;一支在赵郡(治所在今河北邯郸西南),为赵郡房。后来,陇西房又分为三十九房,赵郡房又分为东、南、西三组。
两汉、三国时期,李姓人又在许多地方开辟出新的聚居点。西汉时,李姓有徙居今山东、江西者。到东汉、三国时,李姓有更多的人走向四面八方,向东北发展至今辽宁一带,向西北发展至今宁夏一带,如东南发展至今江苏,向南发展至今广东、湖南、湖北,向西南发展至今云南。十六国时,先后出现了两个李姓政权——大成国和西凉国,提高了李姓声望。隋唐时期,李姓随陈化父子入闽留居当地,子孙散处龙溪、漳浦诸县。武周时因避祸,宗室李姓部分人从长安、洛阳逃到比较安静的江南定居。“安史之乱”时,又有一批李姓人逃往江南避难。随后,李光弼因平定“安史之乱”出镇徐州,进封临淮王,徙居金陵(今江苏南京),从此形成金陵李氏,后分衍于江西、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唐宣宗时,因“牛李党争”,李派首领李德裕被贬为崖州(治所在今海南琼山东南)司户,子孙有部分人留居当地,成为最早徙居海南的李姓人。
唐末至五代年间,河南一些李姓人随王潮兄弟入闽,定居于莆田、晋江,后又分支宁化、上杭、邵武、清流等地,进而又向西发展,分布于广东、广西一些地方。唐代以后,出于多种原因,李姓播迁更加频繁,分布地更为广泛。特别是宋代“靖康之变”后,中原人大规模南迁,有的追随宋高宗赵构,有的则自找去处,总的流向是长江以南地区。迁徙江南的李姓人,以寓居浙江、江苏者为多,其次还有迁至上海、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广西等地者。
明清时,李姓已遍布全国大部分地区。除大陆地区外,李姓还是少数在海外形成大族的姓氏,如在越南,自1009年起,李姓朝廷历八主二百一十六年,李姓人口急剧扩充,成为越南的大姓。在朝鲜,自1392年起,李氏朝鲜历二十七王五百一十九年,直到日本侵占为止。李姓发展为朝鲜第二大姓。此前李姓人口列全国第一位。
炎黄子孙,华夏一统。天下李氏,同宗陇西。海外李氏华人与中华李氏同出一源,血浓于水,情系大唐。他们秉承着盛唐帝王之血脉,施展着帝王般的雄才大略,裂土封疆,称王海外,延续着李唐盛世的帝王霸业。海外李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南部周边国家,如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其次欧、美、澳洲等国家和地区;非洲则是李氏人口相对较少的地区
李氏家族根源
李姓是我国人口大姓,根据2010年的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大陆李姓人口高达9500万。相信大家从上学开始,班级里一定少不了姓李的同学,不过我们好像对自己姓氏的起源和历史往往比较陌生,那今天就准备跟大家讲讲李姓在这千年以来的发展历程。古代李姓皇帝约有60余人,其中大家非常熟悉的唐朝开国皇帝就姓李。但李姓人口的爆发是在明朝以后,总人口翻了近18倍,比全国人口增长速度还高。那下面就来了解下李姓的故事吧。
李姓的来源和历史揭秘
1、李姓的起源
寻根问祖,正本清源。李姓的由来可谓源远流长,可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上古时代。
话说"五帝"之一的颛顼帝,系中华人文始祖黄帝之孙,东夷族高阳氏原始氏族部落首领,居于帝丘,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濮阳一带。到尧舜时代,颛顼帝领导的这支部落分为八个氏族,其中之一的"庭坚"氏族首领皋陶,担任尧帝的大官(古代的大法官)。皋陶过世后,其子伯益袭职"理官",执掌火种,驯养兽鸟,后协助大禹治水有功,得以获官名"理"为氏。
到殷商时期,伯益的后代理徵继续承袭大理之官,因正直敢言,又严于执法忤逆了商纣王的旨意,商纣王一怒之下,杀了理徵,其妻契和氏赶忙携幼子理利贞(出生于公元前1069年,卒于公元前992年)出逃到伊水旁(今河南嵩县),饥渴难耐下,见路旁有一颗李子树,结满了李子,便摘李子充饥,从而生存下来,最后在苦县落脚(今河南鹿邑一带)由此开枝散叶,延续万代。
理利贞为记住先辈曾当过理官的经历,便以官名"理"作为自己逃往苦县在此地起家的原始氏族图腾;又感于摘李子活命之恩,遂又以李子树为原始氏族图腾,进而形成氏族的族徽和名称,形成姓氏后,便改"理"为"李",理利贞由此更名为"李利贞"。
故李利贞成为传说中的李姓第一人。
由因《管子.法法》载曰:"皋陶为李",故又奉"上古四圣"之一的皋陶为"李氏血缘始祖"、"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为"李氏血祖"之说。
于是在古代,李与通用,李姓起源于黄帝贵胄之说由此传开,历经3千多年漫长的悠悠岁月更替,在起起伏伏发展中弥久不衰。
李氏家族祖先
李利贞(公元前1069年—公元前992年),原名理利贞,逃至苦县将“理”改为“李”,后被尊称“李姓始祖”。他是老子(李耳)的祖先,到上古帝王颛顼之后皋陶后代理徵,字德灵,封为中吴伯,在殷纣王时任理官,因执法如山,忤逆商纣王的旨意,招来杀身之祸。家族面临株连危险。
妻契和氏携幼子利贞出逃,到伊侯之墟,饥渴交侵,摘路旁树上李子充饥才得生存,最后到豫东地区的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东)。
一感李子活命之恩,二为改姓避难,所以理利贞改姓李利贞,后迁徙定居陇西。从此李氏延续万代,繁衍发达而成中华第一大姓。
李氏家族祖籍在哪里
李氏家族祖籍河北省盐山县,始祖为元代人李衡,官居益都路总管,诰封昭武将军。李衡的十一代孙李天光于明朝末年为躲避兵灾来到宝坻张五店村,他的孙子李守贵大约在康熙年间又从张五店村先后搬至东凤窝村和林亭口,最后在林亭口定居下来。李守贵虽家境贫困,但他勤于耕种,农闲时又经商,家业渐大。
李守贵的孙子李伟奉行“治家以勤俭为本,立身以孝悌为先”,李伟的四个儿子学习刻苦,知识渊博,品行高尚,先后琼林折桂,声名显赫,被宝坻周围几县民间称为“李半朝”。
李氏祖宗叫什么名字
朝中当官。利贞,原名理利贞,是李姓的得姓始祖。在殷纣王时任理官,因执法如山,忤逆昏君商纣王的旨意,招来杀身之祸。家族面临株连危险。
妻契和氏携幼子利贞出逃,到伊侯之墟,饥渴交侵,摘路旁树上果子充饥才得生存。
一感李子活命之恩,二为改姓避难,所以理利贞改姓李利贞,后迁徙定居陇西。从此李氏延续万代,繁衍发达而成中华第一大姓。
李氏家族是什么世家
是“李探花”。在古代,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而又因为许多书生都经常在官府和手工作坊兼打工,寻找谋生的机会。因此,官僚系统的角色地位越来越被书生取代。其中,最高的荣誉是成为“探花”,也就是科举排名第一的人,而李姓在古代社会也是一个很常见的姓氏之一。除了“李探花”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李姓雅称,如“李天下”、“李鬼”、“李靖”等等,都是根据古代历史人物中的代表性人物进行的雅称取名。而现代社会对于李姓的称呼也更加多样化,比如“李老师”、“李总”、“李董”等等,都是尊称和亲切称呼。